[编者按]3月5日至13日、3月4日至1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各地各界的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在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我院1997届英语专业校友、已连续两届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善竑,在今年两会期间,围绕乡村振兴、适度提高农村养老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提出建议。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杨善竑校友的两会“好声音”。(发展规划处(校友办))
一、发挥“大喇叭”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善竑是一名“老代表。在担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她连续多年关注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交的相关建议得到了教育部重点督办,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学生营养餐的进一步改善。从教育战线到政府部门,杨善竑履职尽责的初心从来没有改变过。今年两会上,她拟向大会提交《发挥“大喇叭”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置》等建议。
将乡村“大喇叭”安装播放全覆盖。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软硬件配套缺一不可,明确强调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和谐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满足农民健康的精神文化和娱乐生活需求,提高乡村农民素质十分重要。”杨善竑建议,将乡村“大喇叭”安装播放做到全覆盖。
“尤其是对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要畅通他们的信息渠道。同时,提供更多的农业科技指导,活跃他们的生活氛围。”杨善竑建议,建立专门的镇村广播站,每天播出国内国际时事要闻,让村民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的重大决定等。同时,要丰富广播的功能,针对留守儿童如何“防溺水”,如何应对一些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通过“大喇叭”播放,能够宣传指导到每一位村民,有利于村民支持配合镇、村的工作。
“我希望广播能够成为村民掌握科技致富技能的培训工具。请县、镇两级文化管理部门精心编排农村科技知识节目,如播放选种、种植养殖方法及病虫害预防等知识。”杨善竑建议,乡村“大喇叭”可以播一些农产品加工及电商销售方法、农村新能源生产及推广应用等,让新时代农民能接受到科技致富的指导和培训。
针对当前“空心村”和“老少妇”留守现象,早、中、晚的“大喇叭”可以给偏远寂静的乡村营造人气和生活氛围。安排村民喜欢的经典小说电影联播、戏曲音乐、广场舞曲等节目,可以使乡村文化广场和大舞台等设施设备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可以增进村民之间的交流沟通。杨善竑说,乡村振兴要重视乡村的精神文化建设,让“大喇叭”成为提高村民政治文化素养和生活品质的助推器。
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医废处置。
近年来,医疗废物处置成为百姓关注的焦点。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寄生虫卵以及化学试剂等有害物质,如不加以妥善处置,不仅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也会造成疾病潜在传播。对此,国家及相关部委在2003年颁布实施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基础上,出台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管理与技术指南(试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技术规范》等,进一步明确了医废处置的流程、标准、责任。
“由于资金成本压力大、社会监管意识弱等原因,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地区,突出存在着医废分类收集未落实、暂存和回收渠道不完善、医护人员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杨善竑直言,医废处置管理难点在基层、重点在基层。为此,她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处置。
杨善竑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将医废处置知识纳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内容。卫生健康部门经常性开展对本系统工作人员及相关第三方服务人员医废知识培训,并建立年度考核制度,持续提高医废规范管理的意识和处置能力。
同时,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部门要督促各乡镇建立覆盖所有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废“收集-暂存-处置”标准流程,探索建立“点对点”集中处置模式,即由乡镇卫生院负责收集片区内村卫生室、个体诊所等小型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废送至暂存点,由暂存点统一交医疗废物处置机构进行处置。压实医疗卫生机构法人第一责任人职责,督促设置专门的岗位人员承担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并履行相应的职责。
在强化资金保障方面,杨善竑希望中央财政给予区域医疗中心城市医废收集转运处置适当的经费补助,支持新建、改扩建医废处置项目。支持各地探索建立财政、医疗保险、基层医疗机构和患者合理分担医疗废物处置费用的机制,科学制定和定期动态调整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
二、适度提高农村养老金,提升乡村养老服务质量
“一些农村地区,空巢老年人占比超过70%,加之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远低于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多以家庭养老和土地自我养老为主,因此农村养老问题更加需要引起广泛关注。”
澎湃新闻从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善竑收悉,针对当前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她拟提交《关于提升乡村养老服务质量的建议》。
杨善竑表示,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是“家事”,更是“国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乡村养老托幼等生活服务。她结合自己在基层调研的实际,提出了几点建议。
“乡村养老医疗服务上要更加精准。”杨善竑建议,为农村65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针对70-90岁的老人,每年开展一次常规健康体检,加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减少失能和重病等的发生率。
“加快养老机构建设,强化护理队伍保障。”杨善竑建议,应当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支持各地以乡镇为单位尽快全面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推广日间照料、互助养老、探访关爱、老年食堂等养老服务。民政部门要持续加大社会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政策支持力度,整合乡村闲置校舍、厂房等资源,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同时强化对养老服务机构全方位监管,确保养老服务行业放得开,管得住。
从基层情况来看,目前村(居)虽然大多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但一些地方有场所无工作人员、有工作人员但服务水平不高。杨善竑建议教育、人社部门应鼓励各地职业院校、技师学校兴办养老护理相关专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并鼓励各地建立养老服务岗位补贴等相关政策,加快培养养老服务职业人才。
“适度提高养老金,让农村老人过上经济宽裕的生活,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做出积极的贡献。”杨善竑告诉澎湃新闻,据相关统计,每个月城市职工拿到手的养老金是农村老人的多倍。农村老人基本还是以居家养老为主要形式,因此应适度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
杨善竑还呼吁在农村地区探索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在试点基础上,尽快全面推行,以“财政要支持、个人要缴费”的原则,建立基金多元化筹资机制,多渠道破解资金和服务难题,呵护老人晚年生活。
此外,杨善竑认为要在全社会营造爱老敬老的氛围,将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纳入各级“美丽乡村”和“健康乡村”等评比的重要内容,将老人无人照顾、赡养,“子女住楼房父母住破旧房”等纳入评比达标的否决项,不予参评。
三、减少人口大市技能人才培育“投入”“产出”落差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春天。但目前,我国一些人口大市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却面临着技能人才培育‘投入’和‘产出’的落差。”杨善竑建议,国家层面完善政策,支持人口大市发展职业教育,减少技能人才培育“投入”“产出”的落差。
为何人口大市会出现技能人才培育“投入”“产出”的落差?杨善竑分析,一方面,职业学校、技工院校较普通学校投入较大,群众的职业教育需求迫切,地方财政投入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人口大市往往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劳务输出大市,许多人才流向了发达地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追赶进程中自身用工难以保障。
对此,杨善竑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建立补偿机制。参照生态补偿机制,发达地区政府或园区统一组织在人口大市批量招工,可给予当地职业学校、技工院校一定资金补偿,或转移部分适合当地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加大投入力度。统筹中央、省政策资金,强化人口大市职业教育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一揽子激励政策支持。三是强化师资配备。加大人口大市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倾斜编制明确用于中、高职学校教师,扩大所在省的高职学校教师编制周转池规模。四是整合职教资源。支持鼓励各地加强职业教育资源统筹,整合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等形式的职业教育开展集团化办学;支持鼓励发展较好的职业学校与低效利用的技工院校合并,创办高质量职教学校,确保软硬件资源最大化利用。五是加快省部共建。在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部省协同推进机制工作中,加大人口大市先行先试力度,通过职业学校关键能力建设、产教融合、职普融通、投入机制、制度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帮助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等同于学科教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等同于学科教育,要转变观念,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杨善竑建议,进一步提高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杨善竑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在大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一种“麻木感”现象,即不少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虽然重要,但那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责任,与自身无关。“教师和管理者习惯性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排斥在教育教学生活之外,从而使很多学生发展性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及时关注与满足。”杨善竑表示。
对此,杨善竑呼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等同于学科教育。学校在组织教学、开展活动、考核评价等各项工作中,都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引导各科教师和学生管理者认同并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主动承担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营造一种“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校园文化氛围。
杨善竑在调研中还发现,当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基本上集中在纠正少数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行为表现上,以解决问题为主,“但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需求”。对此,杨善竑表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做到全程参与,融入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中,以正向的心理环境创造、情感引导、素养培养为主,“把心理健康课程定位为日常教育教学的一种补充”。
“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所在。”杨善竑还建议,在从事教师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任职之前,应该增加心理健康测试的内容和环节,合格后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