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更多>>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动态>>正文
 

中文专业校友于同志出版著作《刑事实务十堂课:刑事审判思路与方法》

2020年04月23日 12:14  编辑:校友办  核稿:   点击:[]

本网讯 近日,“法律出版社”微信公众号隆重介绍了重磅新书《刑事实务十堂课:刑事审判思路与方法》。此书由我校98届中文专业校友,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法官、审判长于同志撰写,2020年上半年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中凝聚了作为一线刑事审判业务法官于同志的心得经验,他从审判实务出发,结合前沿理论、司法热点与典型实例,对审判中心制度改革、刑事证据审查运用、非法证据排除、裁判文书制作、监察体制改革下的职务犯罪案件审理、死刑案件的政策把握和法律适用、常见争议情节的裁量、刑事指导案例的“参照适用”等进行详细阐释,力求把审判原理与细节问题融合,将司法实务与前沿理论贯通,为刑事实务工作者和理论研究人员提供鲜活素材与权威参考。

于同志,1974年出生,安徽蒙城人,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博士后。1998年本科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原安徽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年9月起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审判员;2016年起任最高人民法院高级法官、审判长。

在近二十年的司法生涯里,于同导参与办理过多个重大、疑难刑事案件和多份司法文件的起草。业余时间积极从事法学研究,承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撰有《案例指导研究:理论与应用》《刑法案例指导:理论·制度·实践》《死刑裁量》《网络犯罪》《刑法热点裁判与规则适用》《刑事审判前沿问题思考》《金融犯罪前沿问题审判实务》等著作,在《法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并获法院系统内外的全国性学术奖励十余次。(校友办)

 

《刑事法律人不可不补的10堂法律实务课》一书序

呈献于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我在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等处授课课件材料的整理汇编,集结了本人近年来对于刑事审判工作的感悟、思考。

2015年,我由工作十余年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遴选至最高人民法院,起初主要负责审判调研,这让我得以从过去繁杂的个案事务中脱身,当时有了结合调研事项对以往工作及体会进行梳理、总结,以对司法生涯近半时光作点记录的想法。但刚到新岗位上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加之一时也不知道该从哪里动手,故迟迟未能行动。

2016年10月底,我接到国家法官学院梁欣教授的电话,她说学院里有一个全国法院刑事裁判文书写作培训班即将结课,由于是第一次尝试研修式教学,想在学员结题报告之后增加专家点评环节,希望我能到场交流一下,发言可以针对学员报告,也可以另起炉灶,内容不限制。考虑到这也是一次与各地法院同仁面对面交流的难得机会,我就答应了。这样便有了调换工作岗位后的第一场授课活动,也是本书第一讲“刑事审判的一般思路”的由来。

梁教授在课后说学员反映不错,希望我能继续为即将开班的全国法院刑事证据裁判培训班授课。由此开始,在其后的近三年里,应国家法官学院以及国家检察官学院的邀请并报经领导同意,我多次与来自全国法院、检察院系统的同仁进行交流。

2017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启动第八次讲师团赴西部巡回授课活动,这也是自2006年活动首次开展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巡回地区由之前的三五个省扩展至九个省。院政治部对这项活动很重视,提前向各巡回地区法院下发通知要求报送培训需求,然后将各地的需求反馈给讲师团成员准备。我有幸被选为讲师团成员,还担任了甘青藏巡回授课小组组长。利用这次巡回授课活动,我静下心来,不仅对大家关注的突出问题逐个进行梳理,还将此前的一些授课材料、文章重新作了整理,既立足于实务也重视从理论层面解读,形成了多份课件。此项活动结束后,受单位的指派我又参加了一些省市法院对辖区刑事法官的培训。

参与的这些授课活动,对我来说大多属于“命题作文”,事先要根据培训对象的需求来准备。各地情况不一,但是共性问题很多,概括起来,就是当前刑事司法领域中的重点、难点与热点。比如,新时期的刑事审判理念、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刑事证据的审查与运用、排除非法证据的实务操作、刑事裁判文书的写作、热点刑事案件的审理、监察体制改革下职务犯罪案件的审判、死刑政策与死刑适用标准、常见疑难争议情节的裁量、刑事指导案例的参照适用等。由于授课建立在需求导向基础之上,紧紧围绕具体个案、问题来解读,注重将审判实务与前沿理论结合、司法原理与细节问题融合,尤其重视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不仅课堂现场反响较好,其中一些授课内容经报刊及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传播后,还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鸣,我也为此经常收到私信或留言建议将授课材料汇编成册。

2019年年初,法律出版社计划出一套司法实务方面的专业书籍,经李群编辑提议,我开始对这些课件进行系统化的加工、整理。半年多时间、百余个不眠之夜的投入,终见小书成形。一直以为,做法官如同当医生,都是一门技术活,最终还是要靠业务说话。所以,经常反思,不断总结、提高,应是必备的功课。当初答应做这件事,有巩固与各地同仁交流的想法,但更多的是为了却心愿。如今我又重回个案审判一线,觉得在新岗位上“初来乍到”的这段时光,也很值得纪念。

感谢单位的各位领导、同事提供机会、给予支持,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指导、帮助,也就不会有这本书。感谢法律出版社李群编辑、陈昱希编辑的信任,以及她们勤勉而富有成效的工作。

在种种因缘际会下,此书成稿并出版,我的心情既释然也惶恐。因由授课而成书,满篇口语化表述,很可能不严谨;个人阶段性思考,必存有不妥处,此刻唯有至诚地欢迎和感谢司法同仁们指教!

                                                                    于同志

2019年12月6日夜于北京·北花市大街9号

上一条:【校友风采】文学院创业校友周高峰:奋斗创业好时代 下一条:【抗疫• 校友在行动】文学院崔亚歌校友:在西部书写抗疫青春篇章

关闭

 
校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27号(三孝口校区) 邮编:230061 /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莲花路1688号(锦绣校区)
版权所有:©合肥师范学院校友联谊会 皖备案号:050037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