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更多>>
  更多>>
 
当前位置: 首页>>校友动态>>正文
 

两会上的合师校友“好声音”(一)| 全国政协常委高鸿钧:加强科技创新和基础科学研究

2021年03月15日 15:06  编辑:校友办  核稿:  终审: 樊彩萍  点击:[]

[编者按] 3月4日至11日、3月5日至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京召开,来自各地各界的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在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我院1987届物理专业校友、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院士已连续两届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今年两会期间,他接受了人民网等多家媒体专访,谈如何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高鸿钧校友的两会“好声音”。(发展规划处(校友办))

 

 一、“十四五”,科技创新这样干

关于如何加强科技创新,人民网强国论坛部、人民日报麻辣财经工作室和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联合推出的新媒体访谈节目——《人民e财经》,对全国政协常委、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进行了专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院士

主持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科技创新也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党中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为什么科技创新现在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该怎么理解“核心”和“支撑”的含义?

高鸿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了各项重大任务的首位,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充分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对我国所处发展阶段和世情国情的准确把握。

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角度来系统理解,为什么要不断地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和支撑作用。

从国内来看,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支撑发展的条件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依靠资源和要素投入的驱动力持续减弱,只有不断地强化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才能源源不断地发展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外部来看,科技创新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迫切需要我们依靠科技的自立自强来保障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增强应对国际风险挑战的能力。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也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

主持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是今年要抓的一项重点任务。中科院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去肩负起国家队的使命?

高鸿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科技事业发展和国家发展全局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理解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等战略规划,要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二是要强化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部署,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十四五”时期,我国还要瞄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三是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并充分发挥好现有的居国家战略地位的研究院所或者高校的重要作用,推动各类科研力量高效协同作战,并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形成体系。

四是要布局建设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的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合肥的科学中心。

同时,还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树立良好的作风学风,弘扬老科学家精神,要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中国科学院是党、国家、人民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院以来,它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去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科学院依然产出一批重大的创新成果。我院有关科研人员在世界上首次检测出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也首次分离出病毒的毒株,为全球科学家开展药物、疫苗、诊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在基础前沿领域,我院科学家攻克了国际几何分析领域20余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这个被誉为几何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有关文章长达120页,历时六年,也体现了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的科技工作者“甘坐冷板凳”的坚韧。

主持人:现在,我国对基础研究越来越重视。“十三五”时期,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了近一倍,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首次超过了6%。“十四五”时期怎么样更好地加强和扶持基础研究的发展?

高鸿钧: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的源头,它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高楼万丈平地起,没有坚实的地基或者基础,什么样的房子都建不起来,更不用说高楼大厦。没有雄厚、坚实的基础科学研究,就不会有高质量、高水平的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就不会有高水平的技术产生。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不断地强基固本,这个“基”就是基础,才能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中国科学院始终把基础科学研究作为立院之本。“十四五”时期,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方面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知识基础和解决方案,也要努力提出新理论,开辟新方向,创建新学派,为世界科技和技术知识体系构建、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将统筹全院基础研究的力量,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和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实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和产出的全面跃升,能再上一个大的台阶。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学院全体工作人员时刻牢记我们是国家科技战略力量,我们是科技领域的“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我们的发展规划、科技布局、改革举措、资源配置等各项工作,都将以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发挥建制化优势,体现历史担当和时代担当。希望通过五年的努力,能解决一批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世界一流的原创性成果。

(新闻来源:http://www.people.com.cn/n1/2021/0303/c32306-32041693.html

 

二、十年磨一剑强基固本

今年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并提出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等措施。就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对高鸿钧进行了专访。

记者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多年,在凝聚态物理学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一路走来,哪段经历让您印象最深刻?

高鸿钧:应该说每项重大成果的获得都会有深刻的印象。我这里就举其中一项研究工作的例子,因为它充分体现了做基础研究“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与坚韧。

我带领的研究团队最早发现在过渡金属表面可外延生长大面积(厘米级)、高质量、连续、层数可控的石墨烯,是这个领域的重大突破,因为只有这种石墨烯才可能用于未来的集成电子器件,而之前的方法和技术都满足不了集成器件应用的要求。

这项研究从设计思想、实验实施、物理机制、实验上的成功,到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认同与接受,经历了12年时间。几届学生与博士后参与了该项工作,为攻克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甘坐冷板凳,忍得住寂寞。正是这种艰苦奋斗、持续努力,才产出了重大原创性成果,实现了为国家基础研究的发展添砖加瓦。

记者:当前,我们仍面临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基础科学研究对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作用?

高鸿钧: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这与基础研究整体水平跟不上直接相关。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技术体系和工程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当前,国家把科技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基础研究作为创新的源头活水,是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因此,在“十四五”以及更长时期,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以“十年磨一剑”精神不断强基固本,才能够逐步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

记者: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将如何补齐国内在基础研究上的短板弱项,为实现“十四五”期间各项科技创新目标肩负起国家队的担当?

高鸿钧:基础研究是中科院的立院之本和优势所在。“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中科院将把精锐力量整合集结到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来。既要瞄准科技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更要找准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以应用目标倒逼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引导应用研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知识和技术基础,为我国学科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填补空白。

(新闻来源:http://www.ccdi.gov.cn/special/2021qglh/hlt_2021qglh/202103/t20210311_237613.html


上一条:两会上的合师校友“好声音”(二)| 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校友:试点全民免费医疗 下一条:院领导会见校友商谈校企合作

关闭

 
校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327号(三孝口校区) 邮编:230061 /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莲花路1688号(锦绣校区)
版权所有:©合肥师范学院校友联谊会 皖备案号:05003732号